观天下!南通种植大户紧抓农时 紧锣密鼓忙生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春耕春种紧要农时,一些种植大户在忙啥?对新一年收成有何寄望?2月27日,本报记者走进如皋市长江镇田间地头,感受他们的辛劳。
“老把式”有三盼
【资料图】
1000多亩地,连片蔬菜大棚,20多种蔬菜直销“盒马鲜生”……
“在上海做过生意,开过食品厂,2009年开始搞蔬菜大棚种植,一直觉得和家乡的田野打交道心里最踏实。”如皋市长江镇谢楼村蔬菜种植大户王国林虽已71岁,但干劲依然和年轻人一样充沛,“不管做什么,我都认为我始终是个种田的老把式!”
从最初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50亩地,到如今发展到千亩规模,王国林说他得益于如皋长寿之乡这张闪亮名片;“上海朋友就认长寿之乡这块牌子,通过订单我为客户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与此同时,我还拿下20多家门店,为‘左庭右院’等直供鲜菜,供应链辐射南京、苏州等省内多地。”王国林向记者介绍。
王国林说事业要做强,内心有“三盼”:一是盼望有更多新时代“知识青年”加盟团队,二是盼望通过乡村振兴计划带动更多农户致富,三是盼望更多新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开花结果”。
“新菇农”的小目标
“朋友说我一个搞纺织行业的,半路出家来当种菌菇的,这个跨界有点大。”正在长江镇范刘社区新建成的偌大菌菇培植厂房内仔细察看平菇长势的张明全,指着刚蹿出个头的平菇对记者说。
今年68岁的张明全在当地开办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纺织厂,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多年来效益一直不错。但张明全敏锐地认识到,要熨平市场风险,“亦工亦农”是最佳选择。
“别人担心我蛮干。我有位亲戚是农业专家,在他指导下,我搞菌菇种植装上可靠‘保险’。”张明全介绍,“从去年开始,建标准化菌菇生产厂房花费了几十万元;菌种是从如皋薛窑农场引进的,一批菌种能出产好几期,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作为一位新菇农,我供应客户的平菇在周边超市供不应求。”
“我先定了一个小目标,产量争取翻一番!”张明全说,只要用心,就有好收成。
“草莓王”要再出发
“请问,这儿还有草莓可以采摘吗?”
刚走到永建社区禾恬农场大门口,记者看到几辆私家车随后鱼贯而至;车门打开,一位带着女儿的年轻妈妈,向站在路边迎候我们的农场主人田亚中迫不及待地打听着。
“有有有!里边请……”今年50岁的田亚中的脸上,漾开层层喜悦的笑容。
田亚中和妻子2010年开始在当地租地搞果品种植,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草莓我种植了30亩,每亩地年收入万元左右。由于品质比较好,不用我做广告,周边的消费者纷纷前来采摘,根本不够卖。”田亚中说,农场雇请了十多位当地村民,帮他们增加了收入、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他剔除各项成本开支,一年下来净收入每年也达到二十多万元。由于草莓种得好,田亚中也被当地人送上了一个“草莓王”的雅号。
“创业路上没有休止符。发展种植业不能小富即安、故步自封,我还要坚定信心再出发。”田亚中说,他又扩租30亩地,在市场调研后将用于扩大葡萄规模种植,形成新的产销优势。
记者 周朝晖 见习记者 张园
实习生 韩语欣
[编辑:张檬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