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用好群众“金点子” 锻造基层治理“金钥匙”

老旧小区承载着民生烟火,传承着市井记忆,是主城区城市治理的前沿阵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旧小区日益暴露出来的物业管理缺失、服务管理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高等共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南通市崇川区在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努力让群众提出的“金点子”得到及时有效回应,进而转化为提升小区品质、城区面貌的现实成果,破解老旧小区“宜居难”。


(相关资料图)

微自治提效 红管家上门 破解“无人问”困境

如果你足够细心,很容易在崇川区文峰街道的紫东花苑小区内捕捉到一些温暖的细节—每天早上都有人举着小喇叭边宣传边巡查,破损的公共设施有人随手修补,孤老病残有人时常关怀慰问……种种行为的背后是一支由各街道拆迁安置的老党员们自发组建的16人“微自治”小分队。

“老旧小区的治理,从来都不能只依靠物业公司,我们更需要自治。”文峰街道老旧小区“微自治”的理念最早就是由小分队队长梁海玲提出。在梁海玲等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这一理念很快成为了三里墩社区大多数居民的共识。于是,各类志愿服务报名人数日趋增多,涵盖方方面面的管理建议如同“雪花般”飞来,物业公司也从“门可罗雀”变成了“济济一堂”。

理念的形成让小区物业管理变成了全体居民最关心的事。从红色物业·邻里红管家品牌队伍的打造到红管家协商议事平台的建立,党建引领下的新型“物群关系”的构建对于将“微自治”理念落实成为“微改造”事项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两年来,三里墩社区通过主动走访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常态化开展“邻里红管家”协商议事活动,40多项小区治理问题得以解决,200多条居民意见建议得以落实,12个小区民生服务事项正式立项,相应事件办结率高达98%。三里墩社区党委书记陈弼程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居民们提出的好建议就是送上门来的良策,小区治理本就应倾听民意、落实民意,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题中之义。”

现如今,崇川区文峰街道的各个小区物业,也都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纷纷成立了红色物业·邻里红管家队伍,在积极投身各项小区整治的“微改造”中,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小区治理样板。

依托“区级指导、街道统筹、社区负责、业主监督”的组织体系改革和运行机制,南通市崇川区将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纳入基层社区治理范畴,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融合共进,促进社区为民服务重心前移,更加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一个个群众建议落实转化为一项项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

问题主动找 监督全方位 力争“无死角”服务

作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拥有着40多岁“高龄”的河东新村,在2021年迎来老旧小区改造后,率先配备了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时隔两年,再走进河东新村,整个小区环境干净、整洁、雅致,充满了文化韵味,让人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个过去在人们眼中“脏乱差下不去脚”的老旧小区。

让老旧小区“里子”“面子”焕新颜的背后,是小区治理与居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共同前行的成果。

每天,河东新村物业经理侯锦明都会习惯性地在小区里面转一转,检查工作的同时也会和居民唠唠家常,听到合理的建议还会记录下来。对于侯锦明而言,从“等问题”到“找问题”,不仅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也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的过程。

2021年物业公司进场后,小区物业管理“百废待兴”。设施不全,居民文明、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再加上对工作人员不熟悉导致心理抵触,种种问题让有着多年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经验的侯锦明有些“焦头烂额”。

“一开始的确很纳闷,物业每天都在做事但老百姓好像就是看不到,后来才明白,老百姓只是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朱振华说,“既然我们有遗漏,那就让居民成为我们的‘眼睛’。”通过采取设置居民建议征集箱和邀请居民担任群众监督员等方式,社区和物业公司一起针对居民提出的小区卫生不到位、便民设施不完善、小区安全无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要求卫生员进行分段保洁,全天候巡视卫生状况;安装最新的门禁和监控系统,一车一位,摄像头覆盖小区各个角落;新建了一座智能车库,用于集中停放电动车,扫码充电不但方便还远离了入楼危险;聘用小区居民担任保安,熟门熟路让居民更加信赖;让物业公司加入社区网格微信群,第一时间处理反馈群内居民反映的问题,服务心贴心……

“一开始我写的是匿名建议信,没指望得到落实,现在我当面和朱书记提建议,还让我做居民代表发言,我很自豪。”家住河东新村的李二侯曾是最早带头抵制物业的居民,现在是社区首批群众监督员。

从“讲问题”到“提建议”,从“被动集”向“主动提”,从“零基础”到“全方位”,河东新村在“家门口”结出了惠民利民的“金果子”。

挖掘“草根力量” 强化群众首创 探索“新治理”模式

着眼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崇川区探索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新模式,试行社区物业服务社,旨在推动小区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深度融合。从一开始的4个试点小区到现如今的“多点开花”,如何延续该项举措旺盛的“生命力”?对于老旧小区来说,“因地制宜”只是基础,“与时俱进”方得长久。

果园新村所在的泽生社区是天生港镇街道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城市社区,辖区内有三个老旧小区,人员构成复杂。多年来,老旧小区的乱种植、乱堆放、乱晾晒等问题十分严重,小区居民对此非常不满。

“自从注册成立物业服务社,组建物业管理委员会之后,老百姓找到了‘组织’,反映问题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据泽生社区党总支书记朱云回忆,“物业服务社成立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人手不足。”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在充分调研后,朱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辟除社区干部、物业工作人员以外的“第三团队”。

于是,针对居民反映的种种民生问题,物业服务社开始了广泛地“招贤纳士”,大量吸纳有电工、瓦工、维修工等便民服务“万能工”类型技能的居民担任工作人员。此外,同步建立网格联席议事机制和“‘船’家福”志愿服务队,通过党员先锋模范引领,号召住在小区里的在职党员和党员中心户传递身边志愿力量,引导更多居民自发加入志愿队伍,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让居民从被动服务变成主动管理。

“我退休前就是厂里的电工,加入物业服务社之后还能继续为大家伙做点事情,蛮好的。”曾经南通制镜厂工作的胡德清是居民口中亲切的“电工老胡”。当前,物业服务社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由各小区居民组成,人员结构包括“退捕上岸”的渔民、安徽籍新市民和离退休人员等。

通过鼓励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管理小区事务,让居民成为小区物业管理的主心骨和主力军;依靠不断宣传和发动群众,坚持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完善了“一社一制一行动”的“三个一”工作法;队伍和机制的不断成熟,让泽生社区老旧小区物业自管的“新治理”模式既激发了“草根力量”,又盘活了辖区内人才队伍资源,还强化了群众首创作用发挥,可谓是“一举三得”。

对于南通崇川而言,在探索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治长效的道路上,倾听群众建议已成为汇集民智的“前哨站”,群众贴心的“好伙伴”。随着一大批围绕民生、维护公共利益的合理建议得到迅速、有效地落实;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动群众由“主动出卷子”到加入“共同做题目”的行列;基层治理的各项工作得以促进的同时,也真正将群众的“金点子”变成了发展的“金钥匙”。

陈逸夫、杨佳、严佳鑫、顾效翔

[编辑:高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