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滚动:上海大都市圈中的“无限可能”——访上海规划院总工程师张逸

人物简介

张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参与了上海大都市圈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等的编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南通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跻身“1+8”行列后,未来将如何发展?对此,记者专访了上海规划院总工程师张逸。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上海大都市圈的愿景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在这个愿景下,提出南通要建好江苏开放门户,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杆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彰显生态之美的低碳花园城市、宜居宜业幸福城市。

“如果说在‘1+8’的体系当中,上海和苏州等城市属于先发者,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大的城市发展格局的话,南通则处在一个年轻的成长期,年轻意味着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这也是它在规划中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张逸告诉记者,南通通江达海,交通区域优势明显,人文底蕴浓厚,从经济总量、发展规模以及各项指标来看,南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越来越脱颖而出。在规划的引领下,未来发展过程中这座城市年轻的综合优势会进一步体现。

张逸表示,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赋予了南通非常高的期望和需求。从“1-3-6-12-19”的“金字塔型”结构来看,南通市区是六个专业性全球城市之一,未来将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重点拉长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功能的长板。如东、启东、如皋、海安作为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将承担全球特色功能。

为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格局,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区域发展廊道七条、次级发展走廊六条,其中南通位于沿江沿海发展走廊、通苏嘉甬发展走廊、北沿江发展走廊和沪通—沪甬发展走廊上。张逸建议,在未来发展中,要强化战略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南通经开区、南通高新区的国际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南通西站地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通州湾等潜力地区,打造都市圈新兴产业重要承载地,加强区域创新与高端制造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联动。

张逸同时建议,要加强长江口战略协同区、沿海战略协同区、崇启海协作示范区、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协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要积极融入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共建世界级港口群,组成世界级枢纽体系;构建“一心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成为具有国际范儿和地域特色的魅力地区、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项长期规划,远期至2050年。当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的南通,值得更多期待。

记者 俞慧娟 顾凌

[编辑:俞鑫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