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生命的守护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二、三!”六七个护士齐心协力,将患者从俯卧位翻转到仰卧位,更换病号服、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各个管道……14日上午,记者来到市三院门诊大楼7楼,推开重症监护病房厚重的大门,一番忙碌的景象立刻呈现在眼前。只见一群医护人员正围绕在16床患者身边,共同为他进行翻身。原来,这是一名正在使用“人工肺”进行生命支持的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老人78岁,肾移植十多年了,又患有糖尿病,这次感染新冠后出现了‘白肺’的症状,1月5日收治ICU后,我们便给他用上了‘人工肺’。”市三院院长、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韩旭东对患者的情况如数家珍,他介绍,入院9天来,除了必要的检查移动外,16床一直采取俯卧位,以便更好地改善肺部通气状况。

“除了‘人工肺’,还有气管插管、动静脉导管、胃管、尿管以及心电监护等连接,他身上的管道很多,在翻身的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确保每一根管道都不脱出或折断,还要保护好颈椎和头部。”护士长陆玉梅说,这些操作需要耗费大量体力,每次翻身都需要至少6个人一起完成,也极为考验医护人员的默契。当天上午,在查完房后,韩旭东站在1号床病人身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也是1月5日收治的一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是从海门转诊过来的,当时也出现了‘白肺’症状,并且用上了‘人工肺’。经过几天的治疗,目前‘人工肺’已经成功撤机。”此时,床边监护仪显示——心跳85次/分,血氧饱和度99%,血压165/78mmHg,呼吸25次/分,“这些数据表明病人的生命体征非常平稳,病情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再过几天就可以把呼吸机也撤掉了。”

韩旭东介绍,为应对重症救治高峰,从上月起,市三院在原有重症监护病区的基础上,又紧急增设2个病区,并抽调各科室医护力量加入,共计配备130名护士、30名医生。截至目前,3个病区70多名病人满负荷运作。短短半天的探访,记者的耳边一直回荡着各种监护仪器运行时发出的“嘀嗒”声和医护人员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眼前始终晃动着白衣天使们步履不停地穿梭在病床间忙碌的身影……这里,是“白衣战士”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离死亡最近,也离希望最近。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节假日,春节坚守岗位也司空见惯。每天救治像打仗,即便体力透支、咳嗽不止,大家仍相互扶持、轮番上阵,只为患者早日转危为安!”韩旭东说。

记者冯启榕

[编辑:吴一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生命体征 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