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科技”育秧,助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初夏时节,随着油菜、小麦等夏粮陆续成熟收获,水稻逐渐成为田野的主角。

连日来,南通全市各地田头一派忙碌景象,农民们抢抓农时开展水稻育秧。为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牢牢守住“米袋子”,南通市积极推进机械化“钵苗”“毯苗”育秧、运用秸秆基质盘、叠盘暗化等技术,在节本增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育苗效率,培育优质秧苗,助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资料图)

流水线育秧 10小时能育8000盘

农时催人,5月,正是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

走进海安开发区品建村的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一大片整齐的绿色海洋映入眼帘,嫩绿的秧苗长势喜人。一旁的育秧基地,一条水稻育秧自动化流水线正开足马力、紧张作业。放盘、铺底土、洒水、播种、覆土……短短十几秒钟,育秧盘就移到了传送带的末端,再由工人搬运下线、整齐排列。农田里,两条轨道向田间伸展,一辆智能化小型运输车满载着秧盘,替代了人工搬运。

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水稻育秧自动化流水线。

公司董事长刘昌明告诉记者,机械化流水育秧省时、省力、省工,今年2100亩的育秧任务十多天就完成了。“有了流水线的助力,制出的秧盘盖土厚薄一致,育出的秧苗粗壮均匀,能最大程度保障后期机插秧的质量,为水稻产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全区推广机插秧,今年总育秧量5万多盘,可供1600亩水稻种植。”海门区红红家庭农场主黄华介绍,今年农场新购入了育秧流水线,不仅能大大减少用工投入,提高育秧效率,而且下雨天也能正常工作,不必担心延误农时。

“大麦收割完后,最早的一批水稻南粳46号已于5月18日插好秧,目前已过了醒苗期。”如东县洋口镇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邵爱徐是退伍军人,经过10多年的学习摸索,成为省内外闻名的育秧专家。“今年一共育了3000亩秧苗,除了自己农场,还帮如东、海门的种粮大户育了700亩。”

2014年,邵爱徐在自家地里试验,发现无纺布比原先使用的塑料薄膜、稻草育秧省工省时、方便操作,2015年起便大面积应用。此后,他又试验蛇皮布旱育旱管育秧技术获得成功;钻研采用微喷(滴)灌技术,在水泥场地上“旱地育秧”获得成功,秧苗零损失。

“流水线育秧,一天10小时可以育8000盘,用工10个人,以前采用人工撒籽育秧至少需要40人。”在邵爱徐看来,流水线作业还实现了精量播种,有效解决了人工播种育秧中播量大、播种不匀等问题。

新技术助力 育好秧育壮秧

水稻收成如何,秧苗是关键,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

海安许惠家庭农场的育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育秧池绿意盎然,十多只白鹭悠闲地在田间觅食、嬉戏。“秧苗已经长到‘两叶一心’,身姿挺拔,长势不错。”海安开发区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亚军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苗情。

农场负责人许惠介绍,5月5日农场全面开始水稻落谷工作,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四五名工人一天可以完成100亩左右钵苗秧盘落谷。

如东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水泥场地上“旱地育秧”。

目前,育秧主要有钵苗和毯苗两种方式。“和毯苗平底育秧盘不同的是,每个钵苗育秧盘上有14×32个小孔,也就是钵体。”刘昌明今年五分之三的秧苗都采用了钵苗育秧,许惠农场里钵苗育秧800多亩。

说起两者的区别,孙亚军告诉记者,钵苗秧龄长,一般25—30天,而毯苗秧龄只有15—20天,可以避免因插秧不及时而错过农时;钵苗根系发达,机插秧时每个钵体分别插入稻田,而毯苗插秧时要切割根系,这样一来,钵苗的根系被破坏得更少,有利于秧苗返青;钵苗充分的生长空间可使秧苗分蘖早、分蘖强、分蘖足,更有利于培育出健壮秧苗。

今年,海安水稻育秧全面推行机械化、叠盘暗化等关键技术和社会化育秧服务,水稻落谷工作5月底前全面完成。“暗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整齐度、芽苗又壮实,今年我们重点对农户进行指导,室内暗化处理率达60%。”孙亚军说。

“秸秆基质盘让秸秆变废为宝,还能提高秧苗质量,机插秧时根不容易断,重量也比用营养土的轻,搬运强度减小,大大提高机载的秧数。”海门四甲镇新街村新型合作农场的水稻育秧田里,工人们将一盘盘盛满种子的秸秆基质盘摆入田间。去年起,海门在水稻育秧环节推广运用秸秆基质盘。

日前在海门举行的全市水稻育秧工作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上,与会代表在悦来镇保民村乐鑫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观摩了水稻毯苗、钵苗和秸秆基质盘三种机械化播种流水线,大田集中育秧流程,水稻机插移栽演示,基质、秧盘等育秧产品展示。

据了解,秸秆育秧基质盘是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秸秆经过破碎、发酵、调制、模塑、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基质与秧盘一体化的产品。利用这个基质盘,可培育出壮秧,满足水稻栽插的需求。

倡导早播早栽 不让秧苗等田

这两天,放眼江海大地,一边是风吹麦浪、金穗飘香的丰收景象,一边是秧苗舒展、绿意盎然的耕种画面。南通全市各地农业部门加强指导,确保夏季丰收和播种无缝衔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

南通是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品种引进选育、栽培研究、投入品开发、产业化开发等方面科技力量雄厚,水稻面积、产量走在全省前列。2022年,南通市水稻种植面积269.8万亩,仅占全年粮食面积的34%,但水稻总产168.7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一半,即用34%的土地,获取了50%的产量。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水稻是重中之重。“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播早栽。”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昌军介绍,他们建议根据前茬腾茬时间,按照秧龄15—20天倒推播种期,尽量不让田等秧,严防超秧龄移栽。

育秧,是水稻机插栽培技术体系中最基础的关键环节。以前育秧,浸种时间短,种谷不发芽;翻堆不及时,烧坏芽也是常事。按传统方式育秧,即使24小时不合眼,也难免有闪失。

“培育出健壮秧苗,是大田早发争足穗、壮秆促大穗的基础。”市作栽站站长郁伟介绍,育秧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秧苗素质的好坏与机栽作业质量的优劣,还影响秧苗期正在分化发育中的根、叶、分蘖等器官的质量,也对移栽后的发根、返青、分蘖,乃至穗数、粒数都有极大的影响。

海安隆政街道俞万家庭农场的农民在育秧基地管护水稻秧苗。 翟慧勇摄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郁伟说,水稻丰产丰收,关键靠管理,尤其是栽后的田间管理十分重要。连日来,他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动员广大农户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小麦,同时做好水稻育秧生产工作。

“机插秧替代了人力手工插秧,集中育秧成为主流育秧方式,进一步降低育秧成本、缩短育秧时间、提高秧苗质量。”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彭长青表示,农业部门将紧盯技术关、质量关,从水稻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全程为广大农户提供科学指导和优质服务,同时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文丨记者 卢兆欣 通讯员 胡诗琪 图 | 记者 卢兆欣 通讯员 翟慧勇 部分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高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