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通州:飞在天上的产业 致富地上的百姓 世界要闻


(资料图片)

“板鹞秦筝舞长空,只有白云共可托。”4月20日,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成了风筝的海洋,当天刘桥镇举办了第二十七届风筝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风筝爱好者前来参观购买、交流放风筝心。当地近百家板鹞风筝制作人也携带着各自的产品抢觅商机。

“哨口响不响,响得好听不好听,和哨口大小、形状、材料有关,而且通过各种哨口的合理组合,可以形成高、中、低音,风送上天,哨口齐鸣。”在现场,出售哨口的风筝制扎传承人钱海兵边演示边向众人娓娓讲述哨口制作的“门道”。此次风筝节,他带来展示的最小哨口直径仅0.5厘米、大的直径8厘米,一个上午就卖出3000多元。

刘桥哨口板鹞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清末与北京、天津、潍坊齐名于全国,为四大流派之一。哨口板鹞属南派板子类,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一类,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桥镇的风筝爱好者遍布全镇的村村组组、街巷里弄。1997年,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刘桥镇成立了风筝爱好者协会,并将农历三月初一定为风筝节,开创了乡镇级举办风筝节的先河。二十多年来,影响力波及大江南北。

飞在天上的风筝,带动了地下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当地传统制作板鹞风筝的手艺人发展到数百人,形成了刘桥纸扎板鹞风筝的产业链。2009年,刘桥镇被命名为“南通板鹞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哨口、鹞布、尾裆……这些风筝上的部件都有专业的作坊。尾档作为风筝上天后的平衡器,是风筝爱好者比较重视的一个部件。大部分尾档由蒲草制作而成,按照重量售卖。刘桥本地人施荣富就是专门制作尾档的。他介绍,蒲草收回来以后,经过晒干后编制,一般1.3斤重的尾档最少要编2天时间,卖价在100元左右。

刘桥镇的板鹞风筝不仅保留传统的格局,在材料和技艺上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姚春华是远近闻名的板鹞非遗传承人,也是当地是最早将风筝艺术产业化的匠人,为国内外风筝爱好者私人订制各类风筝。他介绍,自己做的板鹞用的是航空线,耐磨、耐高温、拉力大,即使遇到七八级强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为了让板鹞更轻巧,方便携带,编扎时,逐渐用碳纤维杆取代了竹子。“我们的订单除了销往全国各地,还走向了法国、马来西亚、瑞士等国外市场。”

一个中等大小的哨口板鹞风筝价格在千元以上,板鹞专业户年经济收入近二十万元,既传承传统技艺也成了富民产业。其中的领军人物于海涛挖掘了失传100多年的圆球口,他做过的最贵的板鹞卖出了2.3万元的价格。

此外,刘桥镇还诞生了一批给风筝增色添彩的板鹞画家,其中以高则先最具代表性。他的风筝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近二十年来,他已创作板鹞画1000多幅,有50多个作品出售到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30多个作品被国家、省、市博物馆、风筝馆收藏。(童轩)

[编辑:奚柯柯]

关键词: